□陳舜臣 鄭民欽 譯
  陳舜臣作為作家寫作的史書,沒有學者式的枯燥,講述歷史事件,語言平實無華,通俗易懂,嚴謹縝密,把握分寸,雅俗共賞,又不失藝術性,寫得風生水起,生動活潑。語言的平實,不等於膚淺,中國數千年的歷史,在他的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、極致到平淡凝練的對文字具有超強駕馭力的筆下,呈現出時代發展趨勢的長河奔騰,脈絡清晰,可以比較完整地宏觀地把握歷史變遷的全貌,同時在細節
  上栩栩如生,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,這就避免了把鮮活的歷史變得乾巴巴的紀年表。
  建築業的墨家
  與識文斷字的儒家
  戰國時代涌現出來許許多多的思想性集團中,墨子教團具有最濃厚的宗教色彩。
  支援受侵略的國家修建防禦工事,有人認為墨家也許是工匠集團,木匠為了定線,隨時都帶著墨斗,所以這個集團稱為“墨家”。建築業的工匠有木匠、石匠、泥瓦匠等分工,而且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。
  正如儒家有可能以禮的行家集團為母體,墨家也有可能以工匠集團作為母體。
  雖然墨傢具有宗教色彩,但它的“聖經”《墨子》含有科學成分。《墨子》記載有與數學、物理學有關的內容,這一點可以說在諸子百家中大放異彩。這也是認為墨家是工匠集團的原因。
  儒教是中國思想的主流,而道教可以說依附於這個主流。孔孟總是意識到老莊的存在。儒與道的關係,雖然曾因基本價值觀的不同而對立,卻無法在同樣的平臺上決定勝負,墨家則一直和儒家在同樣的平臺上進行較量。
  戰國時代結束,進入秦漢,這場較量的勝負已成定局。墨家思想除了在俠客世界里還留下一點痕跡外,全面衰微,成為儒家的天下。
  儒和道都為在現實社會中實現接近於自己的理想社會而努力,雙方在這一點處在同樣的平臺。墨家的衰微有如下幾個原因:
  第一,墨家的宗教色彩過於濃厚,嚴厲要求門人必須具有極大的獻身精神。在大雨中被趕出城門患上感冒,也沒有絲毫的怨言,這對一般人來說,很難做到。在這樣嚴厲的要求下,當然會有人離去,墨家不像儒家集團那樣能招集那麼多人。
  第二,墨子所提倡的“尚賢”有點過激,從世襲制度到身份制度,全盤否定,所以為諸侯等特權階層所不容。游說的對象是諸侯,說服特權階級接受廢除特權階級的主張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  儒家的人們至少都可以識文寫字,所以可以送弟子就業,當個“下級書記”之類的職務。諸侯對墨家敬而遠之,所以墨家人很難找到職業。想在世上出人頭地的人一般都是選擇儒家,入其門下。只有相當信仰的理想主義者才會入墨家門下。
  墨家崇拜神話中的聖王禹。正如孔子景仰周公,墨子將獻身於治水事業、13年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奉為理想的聖人,認為自己的教義就是“大禹之遺教”。
  墨家的門人的外表大多奇形怪狀,光頭赤足,草鞋短褂。當時的風俗,受過刑罰的人才是剃光頭,像是身上刺字的刑餘之人,所以稱為“墨”。雖然墨家否定世俗的身份制度,可是在墨家教團內部,卻是等級森嚴,對命令必須絕對服從。墨子死後,這個集團產生叫做“鉅子”的教主,門人世世代代為鉅子賣命效力。
  試圖依靠諸侯的力量實現理想社會,這是墨家的弱點。支持受侵略的諸侯,但從來沒有組織、領導民眾的反抗運動。
  從庶民中涌現出來的墨家的反體制思想重新回到庶民中去。從後世頻繁發生的武裝起義中,有時能看到墨家的影子。
  孔子與老子及
  狂者接輿的傳說
  《史記》 說孔子年輕的時候曾受教於老子禮。但老子生卒年未詳,這個傳說疑為後代的老莊信奉者所編造。不過,認為像孔子、墨子這樣為世人東奔西走是徒勞無益的,“無為自然”才是合乎人的本性之道,這樣的思想的確早已存在。
  孔子的年代可以基本確定,和印度的釋迦摩尼幾乎同一時代。雖然釋迦摩尼比孔子早幾年出生、早幾年死去,但中國和印度的思想界兩大巨人在同一時代度過其大約70年的生涯。
  老子的年代一無所知。據說為老子所著的《道德經》具有濃厚的戰國色彩,我不認為是和孔子同一年代的著作。關於老子的傳說各種各樣,有的說他活到160歲,有的說活到200歲。然而,老子是否實有其人還有疑問。即使實有其人,也應該晚於孔子很後。
  郭沫若在 《十批判書》 中提出,《道德經》是後代人的作品,但老子這個人應該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。他把人與著作分開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就不能以《道德經》想象老子這個和孔子同一時代的人。
  《論語》沒有出現老子這個人物,只在《述而》里有這樣一句話:
  竊比於我老彭。
  後漢鄭公註釋,認為“老彭”指的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。彭祖是神話時代舜的時候的人物,長壽至幾百歲。這個註解顯得有點勉強。認為老彭是殷代的一個優秀政治家的說法感覺比較自然。
  《史記》說老子是楚人,姓李,名耳,字聃。
  楚在南方,後來產生屈原這樣具有豐富想象力的詩人。相對於謹慎耿直、自稱“述而不作”的北方魯人孔子,思想完全對立的老子是南方人,這一點令人深感興趣。
  說到楚,孔子周游列國時也曾到過此地。《論語?微子》記載,楚狂者接輿唱著歌從孔子面前走過。其歌如下:
  鳳兮鳳兮,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已而,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
  “鳳”是對傑出人物孔子的稱呼。接輿一邊叫孔子“鳳”,一邊奚落“你的道德怎麼這樣衰頹啊!”過去的已經無可輓回,今後的還來得及。還是算了吧!在這個世上玩政治是很危險的哦!
  說是狂者,其實好像是佯狂的隱逸之士。他大概警告孔子為政治東奔西走是徒勞無益的,是很危險的,勸說他像我這樣做一個隱士吧。孔子從車上下來,想和他交談,但是他走掉了。
  那個時代,像接輿這樣的避世隱居者還是不少,也許多有性情剛烈者的楚地要比別的地方隱士更多。老子就是屬於這類人。
  正如接輿所說的那樣,時代變得參與政治的確極其危險,所以孔子才不得不離開祖國出外周游。魯國的實權從君主轉移到三桓手裡,後來又受到陪臣陽虎的威脅。
  春秋十三諸侯
  與戰國七雄時代
  魯的鄰國是齊,齊桓公時候從陳逃亡而來的田氏隨意廢黜君主,另立新君。在孔子去世的兩年前,田常殺簡公,立其弟平公。
  在超級大國晉,豪族知氏實行專制獨裁。孔子死後26年,受到壓迫的其他豪族魏、韓、趙三家聯合起來滅掉知氏。晉君主和周王一樣,都是有名無實。晉分裂為3個國家,魏、韓、趙三國也稱為三晉。但周承認這3國均為諸侯,則是在半個世紀以後的公元前403年。其實,周是否承認已無關緊要,三晉本來就是堂堂正正的獨立國家。
  三晉成為諸侯的17年(公元前386)以後,田常的曾孫田和也被封為諸侯。7年後,田氏吞併齊國,太公望呂尚後裔的國家齊從此滅亡。田氏同樣使用“齊”為國號,為區別起見,稱為“田齊”。3年後,三晉消滅本來就是有名無實的晉,徒有虛名的晉靜公貶為庶民。留下一條命,也許算是萬幸了。
  三晉之一的韓順手消滅了鄭。這樣,強盛的姬姓國家已經蕩然無存。
  前面說過,春秋和戰國的界線如何劃分,眾說紛紜,也有人主張應該把春秋戰國視為一個時代。
  魯的年代史《春秋》記述到魯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)所謂的“獲麟”結束。兩年後孔子死去。《史記》的《十二諸侯年表》 是在孔子死後兩年(公元前477)完成的。我認為,以魏、韓、趙的三晉在晉陽滅知氏,成為事實上的獨立國家的公元前453年作為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分界線具有說服力。
  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鑒》從魏、韓、趙被正式承認為諸侯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)開始記述。
  既有以發生重要的政治事件的年份作為時代劃分的方法,也有關註時代潮流的區分方法。我認為,從思想開始需要集團的時候、即孔子登上歷史舞臺的前後,時代發生巨大的變化。這就是“今之從政者殆而”的時代。
  春秋時代有大小國家200多個,司馬遷為其中強勢的諸侯編製年代表,題為《十二諸侯年表》,但具體數一下,其實有13個諸侯。有人認為,雖然排列13個國家,但其中的吳是蠻夷之國,所以故意不計算在內。然而,司馬遷把吳置於世家之首,對太伯的後裔深表敬意,上述理由缺少說服力。這13個諸侯是:魯、齊、晉、秦、楚、宋、衛、陳、蔡、鄭、燕、吳
  這裡漏掉一個也是很強勢的越國,其實應該是14個諸侯。
  戰國七雄——秦、魏、韓、趙、楚、燕,數量減半。但是,魏、韓、趙這3國是春秋時代的晉分裂而成的。當然,這七雄之外,還存在周這樣的小國,它們幾乎沒有發言權。這是弱肉強食更加瘋狂的時代。
  按照《資治通鑒》的說法,550年春秋戰國時代,戰國時期只有180多年。  (原標題:解讀先秦時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p45mpps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